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引领下,促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成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路径选择。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区域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如何充分发掘自身特色,以创业型大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实现办学水平的追赶,是新形势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重要议题。
创业型大学的理念及内涵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二十多年来,在学术资本化发展潮流的推动下,大学通过拓展传统的教学与科研职能,承担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使命,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创业型人才,为知识社会提供创新的动力引擎。相较于传统类型的大学,创业型大学有着独特的内涵:汲取了企业文化中的创业进取精神,不仅围绕知识的逻辑建构学术,也重视满足社会的利益及需求,以变革、创新、发展为己任,使大学在基于协同的科技创新中发挥主体性角色,引领社会发展和进步。
创业型大学作为大学新的发展形态,拓展了大学的知识应用与创新。创业型大学不仅要传授既定的知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型人才,更要创造和传播新的知识,还要转化研究成果,适应并且引领与拓展新的产业发展,即将知识作为资本,使之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实现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增值作用。从功能论的角度看,大学之所以能在当今社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与知识社会中大学作为重要的创新源头、能有效推动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直接相关。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的发展范式被注入了新的元素,即将社会发展与大学教学、科研职能紧密结合,对接市场需求,主动利用科研创新和转化直接服务经济增长。
创业型大学的重点是政产学研的高度融合,即大学、产业、政府围绕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形成交互影响、协同发展的“三重螺旋”(triple helix)新模式。亨利·埃兹科维茨在建构“三螺旋”发展模式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已不是知识的“孤岛”,学术研究越来越多的与产业发展及政府的经济政策相交叉:经济产业需要大学为它提供创新性知识和技术支持,培养能够引领提升产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另一方面,大学需要从产业界获得资源,弥补办学资金缺口,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综合来讲,创业型大学的产生是大学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结合的延伸,创业型大学面向市场创新创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盘活学术资源,实现学校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地方高水平大学走创业型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在世界各国的蓬勃发展,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主体,其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大学日益进入到社会的中心,承担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不同类型大学发展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显著。随着知识的经济价值进一步凸显,大学作为创新的主体,迫切需要回应社会的需求,实现知识的资本化,促进研究成果向现实转化,实现社会领域中的经济资本与高等教育系统中学术文化的有机融合。创业型大学作为当前世界大学发展的一种路径或趋势,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耦合度。美国著名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在深入调查了英国沃里克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基础上,认为偏离于高等教育体系核心的非顶尖大学获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相对较少,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只能依靠自我的力量进行自主创业,因而比顶尖大学有更深的危机意识和自我变革的动力,更可能发展成创业型大学。
近十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实现,一批地方高校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整体办学水平实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外延式发展转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成为高校改革的方向。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性大学的办学资源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投入,渠道较为单一,筹资能力弱,经费相对紧缺。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性大学的体量增长较大,办学资源在供给及需求上处于不均衡状态,迫切需要大学利用自身优势主动探索发展道路,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拓展办学资源,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因此,建设创业型大学正是地方性大学,尤其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当前背景下突破资源限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地方高水平大学实现创业型发展的路径
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创业型大学,是地方高水平大学主动服务于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适应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趋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从经济功能的角度看,地方高水平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共生关系”,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形态。地方高水平大学需要逐步确立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愿景和办学模式,增强科技创新力,确立“立足区域、融入区域、服务区域、贡献区域”的“区域战略”,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在目标导向上,要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载体。作为创新主体,地方高水平大学在提供发展动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地方高水平大学要推进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确立校地双向联动的发展模式,推动校地合作向深度和广度科学发展:实现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提高智力支撑度,有效提高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
在组织架构上,地方高水平大学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围绕学科构建国家、省和学校三级学术平台体系,重点发挥技术转移办公室、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创业育成中心等机构的孵化带动作用。推动以项目为纽带的广泛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促进知识和技术转移的协调机构;建立产业联盟;与各科研院所、企业界开展科技合作研发平台共建工程;共建博士后流动站;推动校地合作共建科教园,以教学带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地方需求推动学科发展;构建以国家级平台为依托,以成果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引领地方产业发展为方向,彰显区域创新核心和创新人才高地优势的技术转移平台。
在制度建设上,地方高水平大学要积极调整内部的管理体制,整合自身的学术资源,简化管理层次,精简机构,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创业的相关规章制度,为创业主体的创业活动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加强多级联动、多方协同,通过协调、整合制度的健全完善,探索校企、校地、校院合作机制;建构创业指标评价体系,及时对教师和学生知识成果的产业化提供有效支持。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大学与社会互动的态势日益增强,其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国家“双一流”建设明确提出打破身份壁垒、引进竞争机制,这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地方高水平大学要积极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及“一带一路”发展契机,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立足服务地方,投身区域协同创新,优化学科发展布局,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开放办学过程中加强内部资源整合,注重学科布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开放协同的育人观;同时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开展良性互动,依托区域经济的崛起,积极吸纳与运用各类社会资源,实现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实践探索
opta足球数据官网将建成创业型大学作为办学宗旨和建设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等方面迅速提升。
服务于福建省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需求,加大学科布局调整力度。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学校更加主动地适应福建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创新创业发展需要,加大了学科战略布局、调整优化和整合力度,以国家级、省级科技新创平台为依托,在技术研发协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中介服务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快推动福建省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布局了一批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的应用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目前,opta足球数据官网的学科专业与福建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具有比较高的契合度。
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机构,共创多元化产学研平台。为加强横向项目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学校围绕技术转移创新体系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加快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进程,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服务水平。学校设立opta足球数据官网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初步形成了以两个国家级技术转移平台为核心,集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加强闽台科技合作交流等主要功能为一体的链式技术转移体系。以增强福建区域创新驱动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导向,深入实施“2011”协同创新计划,积极承接重大科研任务,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依托学科建设,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学校围绕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创业教育带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教育形式不断拓展。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各类人才,稳步推进数理综合班和面向机械、材料、生物工程等11个一级学科开办的创新研究型实验班的建设工作。学校紫金矿业学院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管理运行机制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探索形成的“紫金模式”已成为国内高等工科教育的典型创新案例之一。
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推动闽台合作办学。学校确立“立足区域、融入区域、服务区域、贡献区域”的“区域战略”,形成校企、校地、闽台合作机制,合作教育不断深入、领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在“十三五”时期,学校将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学科,瞄准区域发展产业急需的、前沿的学科专业领域,与台湾高校开展闽台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强强联合”,使所引进的台湾教育资源成为福建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助推器。
打造产学研合作的特色和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学校坚持“以服务求坚持,以贡献求发展”,着力深化校企合作,多层次铺展校地合作,全方位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与晋江、泉港经济开发区等密切合作,提升科技服务含量;与福建省九地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市校——县校——区校多层次合作格局;瞄准东部发达省市地区,与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地市开展多方位交流与合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学校积极创新合作模式,多方位拓展合作空间。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多形式地参与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已经成立了50多个研发、中试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学校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加入了国家级、省级产业联合会,不断增强企业、院所之间的横向合作,有效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拓展横向科技工作发展空间。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组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和13个专业智库,积极开展前瞻性、战略性、政策性研究。(本文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03-04期)